同一种兴趣,共铸一个乐园
古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其实,阿氏理论的逻辑要义是说,撬动地球不难,关键在于选好一个支点。
如果套用阿氏这一经典假说,观照华中科技大学3个代表性学生团队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兴趣是这群年轻人撬动梦想的最好支点。联创团队也好,冰岩作坊、Dian团队也罢,之所以能在艰难的条件下终获成功,就在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一群有着创新志趣的青年人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从事他们自认为有价值的事业。即便遇到再多的艰难险阻,也难以拆分这个由兴趣组合起来的事业共同体。
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青年学生自身特质所决定的。在欧美许多高校,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并非来自教师单向度的课堂讲授,更多的是,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通过周末Party、论坛、社团等媒介,自发性地聚集在一起,交流、研讨各种感兴趣的问题。在那里,没有权威,没有知识的民族界分,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即使观点幼稚,甚至离奇,也无伤大雅。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课堂外的成长。而这种成长不单是知识的累积,而且在训练思维和拓展视界的过程中,完善了各自的知识结构。比如,在哈佛、斯坦福等大学,一些有着共同志趣的学生最终走在一起,或创业,或从事同一领域的科学研究。
同样,联创、冰岩作坊和Dian团队的成长,也不自觉地遵循了这种朋辈互学的传统法则。而且这些团队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野生”性。也就是说,这种“野生”性使团队在没有过多外部干预、纯凭团队成员自由意愿、志趣自然生长的前提下,以一种松散形式存在着。这就决定了他们既可根据需要自主决定事业的发展方向,也能随时中止或调整目标。
毫无疑问,尊重学生的主创性,并不意味着高校在面对有迫切创新意愿的学生团队时,可以豁免为学生创造良好条件的责任和义务。华中科技大学借助启明学院这一优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立一个以学生团队为载体、具有独立编制的学院,可以说为当前高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突破口。
但值得研究的是,学校在扶持学生团队发展的同时,还需要直面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学校如何在管理和团队“野生”性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如何避免行政管理破坏学生团队组织的原生态生长的自然机理,使学生团队既可朝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又不至于改变学生团队自身的成长特性。
事实上,在企业界,曾有过不少这样的教训。比如,中部某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家原本靠自身能力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发展前景一直看好。但是,当企业被纳入该地方政府扶持范围后,企业迅速走向“下坡路”。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行政管理的预设性破坏了企业发展的自然机理。这种教训,对于启明学院的管理层和更多渴望在创新学生培养模式上走出一条新路的高校而言,迫切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更多的耐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